迎風而韌
---“風刃”多用途偵查/打擊無人機
第六屆全國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 二等獎
設計者:江蘇省淮陰中學2016屆 張宇昕
自冷戰結束以來,高技術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戰爭所追求的打擊效果已簡化為三個詞,即:“準確”、“及時”、“高效”。
海灣戰爭時期,盟軍空中力量要完成對一個目標從確認到打擊成功這一過程,需要12個小時以上,到科索沃戰爭時只需要4個小時左右,而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時,這一時間已經縮短到2-3小時。
準確、及時、高效的打擊需要周密的情報偵察、快速出動能力以及高技術打擊武器,三者缺一不可。以往的戰爭中,技術先進一方在打擊行動之前往往利用偵察衛星、偵察機、無人機等平臺對可疑區域進行搜索,發現目標后向前線機場或戰區上空值班的戰機發出指令,后由戰機攜帶精確制導武器前往打擊。經美軍多次實戰驗證,在打擊半徑為500-1000千米范圍內的情況下這一模式的極限反應時間在2小時左右。薩達姆、本拉登、扎瓦希里等重要目標就是利用這一時間差成功逃脫“斬首打擊”,因此我們需要更快的偵查及打擊手段。
“風刃”多用途偵查/打擊無人機設計思想是推出一種較低成本的偵查/打擊一體化(察打一體)無人機,其總體設計采用常規布局,機翼內段后掠,外段為可拋式平直翼結構。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風刃”在執行偵查/監視任務時利用其大展弦比優勢降低誘導阻力、提高升阻比,從而達到節省燃料、延長飛行時間的目的,以利于長期執行任務。而當需要進行自殺式攻擊式,可將外段拋棄,整機展弦比變小,機翼后掠,采用大角度俯沖攻擊時可提高打擊速度(彈著速度)。
“風刃”頭部裝有各種光電/紅外偵查設備,非自殺式攻擊型號還可以選裝SCR雷達等高端設備,提高偵查效率。
機體中部有可攜帶250千克高能炸藥的內部空間,當不進行自殺式攻擊時可將該空間拓展為油箱或其他偵查設備。
左右兩側機翼各有一個掛架,可攜帶2枚我國自行研制的“藍箭7號”空對地導彈。
動力裝置為活塞發動機,以其降低成本及提高可維護性。
利用其低成本、大航程優勢,“風刃”可在戰區不同區域上空隨時保持多架次值班,發現目標后可以用自身攜帶的小型精確制導武器進行及時打擊,當目標擁有良好防護時,可以采用自殺式攻擊方式對其進行毀滅式打擊,省時省力。
此外,“風刃”還可用于執行各種偵察監視任務;并可為我海軍大中型水面艦艇、潛艇等提供反艦導彈信號中繼,是構成海上防御、攔截、聯絡通信體系的重要環節;
良好的任務彈性使得“風刃”也能夠被運用于各種非戰爭行動,執行目標指示、空中監視及搜救等任務,對于海上反恐、反海盜也能夠起到重要的震懾打擊作用。
性能諸元:
操作員:1-2人
機長:10.1米
翼展:14.7米
機高:2.2米
翼面積:20 平方米
空重:650 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1800 公斤
翼載荷:75千克 /平方米
發動機功率:220千瓦
正常最高速度:280千米/時
俯沖攻擊速度:700-800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 120-160 千米/時
最大航程: 7000千米(自殺攻擊型)、9500千米(増程型)
最大留空時間:90小時
實用升限: 8000米
主輪距:3.5米
前主輪距:4米
機翼內段后掠角:30度
有效載荷:1200千克



|